“拆解”武汉文旅业:游客人次超3亿、旅游收入超3000亿如何实现?
编者按
近期,国家层面颁布多项涉促进文旅消费的政策,文旅大消费、文旅经济新时代更显“涛浪”之势。
这些势能都将一一落地到具体的文旅目的地中,并在目的地城市寻求产业转型升级,推动文旅产业发展,乃至升格文旅产业在一域产业及经济发展中的层级地位的过程中,将得以更多显现。
当前来看,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、京津冀和西南的文旅市场声量较为突出,但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中,其实也有“巨头”,它们的文旅资源、文旅产业打法及规划等,虽不乏短板,但亦多有可圈可点之处,在日渐宏阔的文旅市场中,它们也是不可忽视或需重估的价值体。
于此,执惠以武汉为例,推出 “‘拆解’文旅目的地”策划,通过对武汉文旅产业的整体描摹,或聚焦单个代表企业、单个细分领域等,多维度、多侧面,分析其发展文旅产业的优势与短板、思与行等,以图综合、立体化展现一个具有代表乃至样本意义的区域中心城市目的地,“大江大湖大武汉”的多面画像,以为思,以为鉴。
本文为第一篇,关于武汉文旅产业相对全局式的大致描摹。
武汉的经济实力在国内城市处于高位,文旅资源也较为丰富,但在文旅产品的创新供给等方面,也存在不小短板。
优势延展、短板待补,文旅产业之于武汉,已愈显重要。武汉推出的《全域旅游大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18-2020)》提到,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,使旅游业成为武汉赶超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。
根据武汉旅游业“十三五”规划目标,武汉市提出,到2020年接待国内旅游者3亿人次,入境旅游者350万人次,实现旅游总收入3230亿元,使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比重由目前的25%提高至40%。
武汉能否实现文旅产业的跃升?
01
“低调”的目的地巨头
单从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来看,武汉在国内城市中都较为突出。
根据武汉市官方数据,2014年-2018年五年间,武汉全年国内游客人次分别约为1.91亿、2.10亿、2.31亿、2.57亿、2.85亿,分别同比增长12.4%、10.0%、12.5%、11.3%和10.9%;
同期,武汉国内旅游收入分别为1892.06亿元、2115.23亿元、2398亿元、2698.53亿元、3037.55亿元,同比增速分别为15.8%、11.8%、13.4%、12.2%和12.6%。
从经济或产业发展、交通及人均收入等情况,或可大致一窥武汉旅游业数据较为亮眼背后的多个缘由。
首说经济,所谓经济弱区旅游也很难做大,经济强区旅游也不差,经济发展、产业转型升级是一地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之一。公开数据显示,2018年武汉GDP14847亿元,同比增长8%,位列国内城市第九,排在沪京深广,及重庆、天津、苏州和成都之后。在二线城市或所谓的新一线城市中,武汉的经济实力整体保持在头部梯队位置。
同时,据武汉官方信息,2018年,武汉光电子信息、汽车及零部件、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产业,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突破5000亿元;金融、商贸、物流、建筑等行业增加值均过千亿元;电子商务交易额8200亿元,增长25%,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2100亿元,增长17%以上;旅游、会展、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。
截至2018年,在武汉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66户;另有77户企业上市,为中部城市首位,而市场主体达到118万户。
数据显示,2017年,大学毕业生留汉人数达30.1万,是2016年的3.1倍;新落户大学毕业生14.2万,是2016年的近6倍。2018年,武汉市常住人口1108.1万人,比2017年增加18.81万人。
收入提升为更多消费提供可能。参考今年上半年数据,武汉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49元,同比增长9.15%。
站在文旅消费年轻人成为主流群体的角度看,新人口尤其年轻人口的增多,对一个城市的文旅消费有不少帮助,虽然增加的体量不是很大,但也有不少促进之处。类似的“抢人大战”还未停息,效果也还会延续。
内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升级和延展,也带来城市内外人群消费半径和圈层等方面的变化。
当然,武汉的旅游资源也是关键,武汉目前拥有黄鹤楼、东湖风景区和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3个5A级景区,在副省级城市属于头部。楚汉文化、非遗项目、红色文化等,武汉也有较为突出的历史文化资源。
02
武汉的文旅IP到底是什么?
旅游人次、旅游收入虽高企,但综观武汉的旅游业也有一些短板,一个很直观的问题是,说到武汉旅游,最先想到什么?武汉有没有全国性的知名文旅项目?或者武汉最知名的文旅IP又是什么?答案可能是较为模糊,或者难以直接回答。
从两个维度看,一者,武汉的旅游资源丰富,不缺突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,浩瀚的历史文化也足以称道,但多数旅游景点集中于观赏或展示形态,游客参与度高、体验度高的产品相对较少。
这里可以算几笔账,首先,结合上述武汉2014-2018年的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数据,计算可发现,5年内,客单价整体为逐年增加趋势,但基本算是微增。
其次,若以上述武汉国内游客人次、国内旅游收入与成都相比,可发现,游客人次武汉的增速和体量都高于成都,但旅游收入的增速低于成都,导致成都后来者居上,最终超越武汉。
以2017年、2018年为例,武汉全年国内游客人次分别约为2.57亿、2.85亿,国内旅游收入分别为2698.53亿元、3037.55亿元,相应增速分别为12.2%和12.6%;
同期,成都的全年国内游客人次分别约为2.1亿人次、2.4亿人次,国内旅游收入分别约为2946.2亿元、3600亿左右,增速分别约为21.5%、22.2%。
此外,同期武汉的入境游客少于成都,但入境旅游收入高于成都。
如果以这些为参考,武汉在提供更多体验消费的旅游产品,提高国内游客客单价,以及拉升入境游客体量方面,还有更多的空间。
武汉其实也在尝试更多突破。
比如于2016年年底开通,总长101.98公里的东湖绿道,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内容创新,官方数据透露已接待游客总量近4000万人次,其中,15~44岁的游客占比近八成。
而在昨天(9月2日),武汉在上海推介武汉周末游产品,聚焦高铁5小时、自驾游4小时经济圈内的主要客源城市,其产品涵盖了新兴的旅游项目,也有文化演出项目。
更具想象空间的是,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突出的武汉光谷,基于“文旅+科技”,如何将光谷域内的科技、科教资源等,结合当前的文旅发展趋势、市场新需求,实现更多的融合,营造武汉文旅产业的一个新突破口?
03
扩展文旅消费区域圈层
关于文旅产业的突破升级,武汉也已赋予高义。
武汉市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大力发展全域旅游,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,积极整合提升“两江四岸”旅游资源,规划建设一批旅游特色街区和景区,打造一批经典文化旅游线路等。
武汉在其推出的《全域旅游大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18-2020)》中更是提到,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,使旅游业成为武汉赶超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。
“强省会”建设、自身禀赋条件及周边城市条件限制等,使得武汉在湖北域内的旅游业和经济地位都“超然”。
梳理公开数据可发现,2013-2017年,国内外旅游人次方面,武汉在湖北全省的占比分别为42.1%、40.5%、40.6%、40.7%、40.6%;旅游总收入方面,武汉在湖北全省的占比分别为52.7%、52%、51.1%、51.5%、51%。
简单说,在这5年里,武汉的旅游人次占湖北全省的4成,旅游收入超过湖北全省的一半。
襄阳与宜昌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,对比武汉,体量颇小。以2015-2017年为例,宜昌与襄阳旅游人次之和分别是武汉的39.6%、41%、42.6%,旅游收入之和分别是武汉的32.4%、36%、37%。
单说2017年,旅游总人次,武汉为2.60亿,宜昌为0.66亿,襄阳为0.45亿;旅游总收入,武汉约为2826亿元,宜昌为713.46亿元,襄阳为340.5亿元。
宜昌与襄阳的旅游人次之和、收入之和的占比皆有递增趋势,但幅度和总量都不算大。这意味着,武汉旅游业的超然地位,虽有撼动苗头,但不够明显。
武汉也在谋求更多推动。
武汉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促进区域协调发展,包括主动服务国家战略,积极发挥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的引领作用,深化四省会城市会商合作,谋划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创新资源对接共享。启动大都市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工作,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发展,支持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与省内市州共建产业园区等。
诸多布局背后,武汉要寻求的突破,于一市、一省目的地的发展,又有何借鉴意义?“文旅+科技”的空间到底有多大?9月19日,2019首届武汉文旅融合光谷高峰论坛将带来一些答案。该论坛以“科技赋能文旅,共生共荣共赢”为主题,旨在搭建武汉、湖北省乃至更广区域的文化、旅游、科技产业交流和交易平台。欢迎扫码报名参会!
END
「 精华文章值得看看 」
Ⅰ.9月19日 |首届武汉文旅融合光谷高峰论坛召开在即(附议程),三大亮点全剧透
执 惠
助力文旅大消费产业升级